從生物醫學看科學過程:生醫的理論發展模式
講座摘要
在區老師的演講中,台灣心理科學協作群的老師們和區老師對於不同領域的研究方法習慣和理論建立分享交流,並透過區老師的演講,了解生醫領域目前的研究方法類型。對於心理學領域最近常被討論的開放科學及預註冊的概念,區老師則提出近年生醫領域的探索型研究方法,和預註冊的概念較不同,想對比較像以往心理學研究,開放性較大,像是將實驗撒出去,也有可能不會有結果。在生醫領域,研究的對象主要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研究生物機制內的角色,這類型的研究讓實驗者有較多的控制,通常只有一個變項,老師們討論到,這點和實驗心理學很不一樣,實驗心理學通常喜歡兩個以上的變項,更喜歡在這兩變項中看到交互作用。另一類型的目的是為了治療和研究,例如臨床實驗、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在這類型中,有Medical evidence pyramids的概念,並隨著科學哲學的發展,這樣的金字塔也有被改變、調整的版本,更精準的反映出證據的品質。另外對於理論和哲學家的見解,老師提出了一個小朋友丟球打破窗戶的例子,解釋生醫機制研究上的一些問題:有個小朋友很開心,他丟出去的球打破了窗戶,當我們看到小朋友丟球的行為時,這個行為會造成特定結果,包括整個系統的結果「窗戶破掉」,還有其他不顯著造成窗戶破掉的結果,例如小朋友開心的心情,從刺可以看到,丟球的特定結果「小朋友開心」,和整個系統的結果「窗戶破掉」 不一定有關係。本次區老師的演講讓台灣心裡科學協作群的老師們有更多元的討論,不只對於不同領域的研究有更多認識,也對區老師提出的科學哲學視角有進一步的了解。
區老師再演講中提到兩種理論發展的方式,這兩種方式分別會有不同的應用和解釋,兩種方式的舉例和對比心理學領域讓老師們有更多討論。